【信用月报】2025年8月份信用大事记回顾

添加者:会员部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 83

2025年8月份信用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小编为大家梳理,一起回顾↓


家发改委:实现社会信用等制度的统一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实现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质量标准等制度的统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尺度,制定《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行为防范事项清单》。推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

图片.png图片


七部门:支持金融机构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


图片.png图片人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有序推进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对首贷户的征信供给,提升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依托大数据和特定场景,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发挥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

图片.png

三部门: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将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8月4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方案》提出:贷款经办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和相关信贷管理规定自主开展差异化授信,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自主决策贷款发放条件并及时放款,有效加强信贷资金用途和风险管控;对于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情况,由贷款经办机构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图片.png图片图片.png


三部门印发《意见》:加大涉企政务失信监督力度


8月7日,司法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监督职能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指导意见》和《行政复议监督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指导意见》强调:加大涉企政务失信监督力度。认真办理行政协议、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类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及时纠正行政机关不依法依约履行行政协议、随意改变行政承诺等失信行为,依法维护有关企业信赖利益等各项合法权益。

图片.png


水利部印发《关于做好水利建设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工作的通知》


8月8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做好水利建设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流程,明确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限和修复路径,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推动水利建设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png


市监总局:“十四五”时期企业信用指数不断提升、企业信用“异地同标”


8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介绍“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罗文指出,建立和实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等信用监管制度我国企业信用指数从2020年度的128.6上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161.61;探索推动长三角等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在政务服务、企业信用、监管执法、标准认证等方面实现“异地同标”;建设大湾区信用数据共享专区和跨境信用综合服务平台。


7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保持高位运行


7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60.10。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极端天气等不利影响,指数略有回落,但总体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总体来看,全国企业信用水平韧性显现。7月,中国企业信用指数较6月下降2.35点,受新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数量增多等因素影响,监管性分指标降幅明显,但全国企业信用水平总体仍处于高位震荡中,企业信用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办、国办: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

图片.png


两部门联合发布《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


图片.png图片8月25日,财政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联合开展〈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深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进一步完善增信标准内容,验证增信标准的科学性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丰富增信标准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模式,逐步形成多种特色鲜明的推广路径、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案,推动实现小微企业融资增信。

图片.png


中共中央、国务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党政同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道路交通以及消防安全等为重点,分级、智能、精准管控重大风险源,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和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注重评价结果运用。

图片.png

来源:国信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