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南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介绍河南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相关情况。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省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勇刚、王远;省能源局副局长范磊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河南“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发展成就有关情况
马健介绍,回顾这五年的历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下面从4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是加快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1亿吨标煤,电力总装机突破1.6亿千瓦,比2020年增加55%。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比2020年增加160%以上,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度、装机占比超50%的“双突破”。疆电入豫第二通道加快谋划,天中、青豫直流送电能力不断提升,省级500千伏骨干网架持续完善。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全面建成,全省油气长输管道里程突破1万公里,“两群六中心”储气体系加快完善,储气库容超过130亿方。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进入施工高潮。鹤壁、豫西等一批煤炭储备项目全面建成,新增煤炭静态储备能力350万吨以上。
二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能源结构持续向绿向新。加快建设新一代煤电,优化煤电机组运行调度,推动存量机组改造和转型升级,降低煤耗和污染物排放,累计改造超过2500万千瓦。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比2020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超过35%。
三是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能源治理体系,能源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政策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围绕建立清洁能源为主、多能互补、产销协同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全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拓展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场景,构建以大电网为支撑、微电网为支点的新型电网形态,实现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互动”转变。农村能源革命不断深化,聚焦绿电清洁取暖、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提高绿电自发自用比例,降低用电成本,推动农村从单一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产消者转型,实现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探索开展构网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微电网、算力与电力协同、虚拟电厂、新一代煤电等试点示范,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初见成效。
四是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能源创新动能不断积聚。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暖温带)布局河南,许继集团和山东大学源网荷储一体化与装备联合研究院等一批能源领域科研平台落地。平高集团“超特高压直流工程关键部件”等7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成果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过2800辆,建成加氢站接近50座,国内领先的中科清能5吨/日大型氢液化装备成功下线,国内首个、产品纯度领先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在中原油田建成投产。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氢能、储能等未来能源产业提速发展,加快打造中部地区能源产业科创高地。
“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了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持续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强能源支撑。
答记者问
记者:近年来,我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请问,我省在探索实践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夏兴:“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能源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持续推动煤电转型升级,积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不断提升电力调节能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一是清洁能源提速发展。研究制定新能源规模化开发方案,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加快实施一批规模化开发项目,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与先进装备制造、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将“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持续规范分布式光伏开发,加快推进风电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累计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的5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绿电占比不断增加,到2025年底,预计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突破1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绿电占比接近40%。
二是高效煤电加快转型。优化煤电建设布局,“十四五”期间,新增煤电规模1070万千瓦,洛阳万基、许昌能信项目建成投产,南阳电厂二期、陕煤信阳、中煤永城项目加快施工,豫能濮阳台前、南阳白河项目完成核准。加快煤电“三改”联动,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供热、灵活性改造累计超2500万千瓦,平均供电煤耗降至298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克。
三是坚强电网提质升级。建成投产驻马店—武汉、南阳—荆门等一批重大电网工程,加快建设豫西-豫中等500千伏主网架优化工程,全省新增投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1.2万公里、变电容量6000万千伏安,电网互济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市域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薄弱地区变电站布点,加强城镇老旧小区配套电网改造,提高新建小区配套电网建设标准,加快新能源配套并网工程建设,促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户均配电容量达到3.2千伏安。
四是调节能力明显提升。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规模1930万千瓦,南阳天池、信阳五岳项目建成投产,鲁山花园沟、辉县九峰山、林州弓上等项目加快施工,济源逢石河项目完成核准。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印发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容量租赁市场化交易、独立储能电站调度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政策支持力度位于全国“第一方阵”,装机规模实现突破发展。预计到2025年底可超过500万千瓦。
五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利用,推动原来依靠大电网自上而下供应电力的传统方式,转变为自发自用为主、大电网兜底保障的新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工业企业、产业园区、增量配电网、整村开发等典型模式,积极建设清洁能源为主、多能互补、产销协同的分布式能源体系,为全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河南方案”。
目前,全省已累计实施源网荷储项目622个,总投资约556亿元,新增光伏、风电总装机850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1.1万千瓦,新增储能装机约230万千瓦,新增配电线路4346公里,新增配电容量555万千伏安,建成后每年可促进绿电消纳148亿度,减少用电成本近30亿元,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扩大有效投资、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持续完善,省内中长期市场实现按工作日连续开市,省内煤电、新能源常态化参与省间现货交易。持续加快现货市场建设,编制完成“1+6+2”规则体系,引导改革红利向用户传导,完善结算和信息披露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理收益。目前已转入连续结算试运行,较年初计划提前3个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大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能源力量。
记者:“十四五”以来,河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勇刚:“十四五”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省新能源行业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取得积极成效,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成为电力装机新主体,绿色发展底色更加浓厚。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55%,达到“十三五”末2.6倍以上,贡献了“十四五”以来90%以上的新增电力装机。其中,风电2599万千瓦、光伏5258万千瓦、生物质289万千瓦,分别是“十三五”末的1.7倍、4.4倍和1.9倍。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超过8800万千瓦,超额完成“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划目标。
第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持续提升,能源开发利用结构更加优化。发电利用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发电超过1400亿千瓦时,约占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非电利用方面,地热能供暖面积突破1.3亿平方米,居全国第3,兰考、商水共计3000万方/年生物天然气项目建成并顺利接入城市天然气管网,郑汴洛濮氢走廊基本建成,投用加氢站49座,氢能汽车2808辆。
第三,新业态新场景持续呈现,创新发展支撑保障更加充实。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新模式,按照农村类、工业类、增量配网类等加快项目实施,已累计实施十三批、共计622个项目。公布实施中煤永城“两个联营”、豫能濮阳台前2×100万煤电机组、濮阳中广核绿色甲醇和信阳固始电氢醇等4个规模化开发项目,实现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协同发展。66个国家级整县屋顶光伏开发试点中,襄城、辉县等15个县市被评为优秀。“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现场会在我省顺利召开,“河南模式”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兰考2.0版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成效显著,唐河成功纳入国家第二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
第四,新技术研发应用加速推进,产业优势更加巩固。信阳明阳风机主机、洛轴风机主轴承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建设,许昌、洛阳高效晶硅电池片、光伏组件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河南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郑州、濮阳、新乡氢能产业链不断集聚,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暖温带)在平顶山启动一期工程,全省新能源项目谋划、报批、建设一张图显示、全过程管理基本实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双碳目标,推动“十五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
记者:电网作为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的枢纽平台,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电网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十五五”有哪些重要发展思路?
王远:“十四五”以来,我省电网投资年均超过300亿元,电网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有效满足了全省用电需求和能源转型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第一,骨干网架持续完善。建成投运驻马店—武汉、南阳—荆门等3回特高压交流线路,全省形成“三交两直”特高压电网供电格局,外电入豫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500千伏电网新增变电容量1654万千伏安、线路657公里,围绕郑州大都市区、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内外双环”500千伏坚强网架基本形成。220千伏电网新增变电容量2741万千伏安、线路2814公里,建成市域骨干传输网,覆盖全部县域。
第二,配电网建设持续加快。110-35千伏变电容量达到1.53亿千伏安,总量居中部六省之首。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等核心指标提前3年实现国家要求的中西部地区2025年规划目标。高效支撑了新能源的接入需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的较高水平。
第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面对近年来极热极寒灾害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我们组织实施发电能力专项提升、跨省跨区互济支援等硬核举措,在负荷逐年创新高的情况下,电力供应平稳有序。特别是,今夏负荷五创新高、最高达9133万千瓦的情况下,我省平稳度过。在2021年超越历史极值洪涝灾害情况下,我们4个月内攻坚完成4443项电网灾后重建项目,在全省率先恢复至灾前水平。
“十五五”期间,我省将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中继续发挥挑大梁作用,这对我省电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抓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战略窗口,加快推动主配电网提档升级,着力建设全省“一张网”。
第一,推动主网架提档升级,以更高效、更灵活的输电网络,切实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我们将积极推动长南二回等重大电网项目建设,尽快解除入豫直流通道的特高压安全限制,提升天中、青豫直流输电能力,早日实现满送多送;加强谋划外电入豫新通道,力争2030年外电入豫通道稳定供电能力达到1800万千瓦以上,为全省用电提供更坚强的外部支撑。另一方面,我们将结合统一电力大市场的发展要求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要求,在我省“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中着重考虑优化加强主网架,谋划升级形态更优、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灵活互济能力更强的主网架,着力打造全省“一张网”。同时,还将实施一批主网架优化工程、入豫直流疏散工程和供电保障工程,满足电力负荷增长需求、煤电最优布局考虑和新能源发展需要,推动全省骨干网架互联互通、灵活互济。
第二,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以更充足、更稳定的供电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用电满意度与获得感。我们将持续加大配电网投资建设力度,加快变电站新增布点和存量扩容改造,提高配电线路互联互供联络率,稳步提升民生安全供电保障能力,争取到2030年,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等主要指标显著提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将着重加强补齐配电网短板,结合已印发实施的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四个一批”配电网工程,即建设一批薄弱区域配电网升级改造项目、一批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一批满足新型主体接入项目、一批分布式智能电网项目,持续解决设备重过载、频繁停电、单线单变、分布式电源接入难等群众关切的用电问题,提升民生安全供电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落实国家关于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持续加强电网建设,打造全省一张网,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更加有力的电力保障!
记者:近年来,我国油气管网设施加速建设,油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油气管网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范磊:“十四五”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重点推进外气入豫通道和省内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我省油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资源外引通道更加多元。紧紧抓住近几年国家油气干线加速建设的机遇,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多油气外引资源通道过境河南。天然气外引通道方面。推动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全线竣工投产,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榆济线外,我省又新增一条天然气外引主动脉。川气东送二线枣阳-宣城联络线工程开工建设,苏皖豫输气管道、文23-安庆输气管道获得国家核准,石家庄-濮阳输气管道、苏皖豫输气管道端氏支干线启动前期工作。原油外引通道方面。推动日照-濮阳-洛阳原油管道建成投产,打通海外进口原油入豫通道,充分满足省内炼化需求。
省内油气管网更加完善。“十四五”以来,我们依托西气东输、榆济线等国家干线,实施一批省内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推动周口-漯河、濮阳-鹤壁、开封-周口、周口-柘城等输气管道建成竣工,三门峡-伊川、博爱-新乡-长垣等输气管道和洛阳-新郑国际机场航空煤油管道项目加快建设。油气管道总里程比“十三五”末增加超过1300公里,全省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油气资源供应保障基础更加坚实。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全省油气“一张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夯实我省油气资源保供基础。加快构建多通道供气格局。完善西部陆上大通道,加快推进川气东送二线枣阳-宣城联络线建设,推动山西煤层气入豫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北部通道建设,引入俄气资源;拓展东部海气入豫通道,优化完善豫鲁大通道,推动苏皖豫输气管道尽快开工建设。优化省级天然气网络。高标准推进省级天然气干线、省内支线和连接线建设,减少管输层级,优化管输路径,提高互联互通能力,加快构建外通内畅、覆盖广泛、公平开放、调度统一、灵活高效、保障有力的天然气供应网络。
来源: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